碳汇基础知识
      碳汇最新动态
      合作伙伴最新动态
 


 
 林业碳汇 > 碳汇最新动态 > 正文

  我国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潜力巨大 院士:碳贮量约10亿吨
  2016/4/6 15:06:00
        国际普遍认为,亚洲东部亚热带森林固碳能力弱,但实际并非如此。在1月20日举行的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阶段性进展报告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吕达仁说,“碳专项”构建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清查体系,完成了我国六大主要生态工程固碳评估等,发现我国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及应对气候变化潜力巨大。

        据悉,“碳专项”布设了全国范围森林、灌丛、草地、农田各类生态系统的调查样地,按照布点首次展开针对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的全国尺度综合调查,实现了全国范围内样地设置、样品采集和测试分析标准化。

        吕达仁说,专项生态固碳任务群专家们基于16000个样地数据评估发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约96.13PgC(10亿吨碳)。其中,森林碳贮量约30.83±2.04PgC,约占碳贮量32.1%;我国为主体的亚热带森林是巨大碳汇能区,碳贮量约38.74±7.14PgC,约占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贮总量的40.3%,大气氮沉降等全球变化因素还将进一步提升该区域森林碳汇强度;农田碳贮量约13.90±2.313.37PgC,约占碳贮总量的14.45%,而我国保护耕作制度使得农田土壤表层(0—20厘米)碳贮量逐年增长,秸秆持续还田具有更大碳汇效应。灌丛、草地碳贮量约为5.65±1.48、25.41±1.44PgC,分别占碳贮总量的5.9%和26.4%,在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首颗碳卫星将于今年下半年首发,“碳专项”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卫星短波红外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反演方法,达国际先进水平,并建立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温室气体监测与验证站网。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说,届时,我国将形成独立自主的“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遥感监测体系,全面获得温室气体浓度和分布动态数据。

        据统计,整个“碳专项”共发表高影响因子期刊文章2000余篇。吕达仁说,“目前,专项成果已在一些领域得到了部分应用。未来也会为区域发展、减排工作提供扎实的科学支持。”


 


关于我们 | 产品与服务 | 站点地图 | 法律声明 | 合作伙伴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网站统计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
浙江信林担保有限公司 浙江信林资产评估事务所 杭州信林评估咨询有限公司 浙江林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杭州市江干区钱江新城丹桂街19号迪凯国际中心3501
电话:0571-86486000 传真: 0571-86486015 EMAIL:service@hdlqjy.com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30235   ICP备案许可证:浙ICP备11007592号